尽管如今长平战场的赵军防御,可能比之前的更强,但是,赵军丢掉了长平战场的精华地区,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如今,赵国和赵国的高层,已经开始思考,是否应该转变思路了。
……
随着时间逐渐来到六月下旬,秦国和赵国都开始了破局的打算。
秦国首都咸阳和赵国首都邯郸,在这段时间,都出现了一些流言。
咸阳的众多秦国百姓和贵族,对于长平战场的战事纷纷开始各抒己见。
不过,对于长平战场的胜,秦国方面倒是颇为肯定。
认为秦国必胜,赵国必败。
秦国百姓说,如今长平前线,是王龁领兵,便可压的廉颇节节败退,我大秦武安君可还没有出手呢!
秦国百姓纷纷表示,只要不是赵马服君赵奢,不管赵国谁来,在大秦的军队面前,都是菜鸡。
而赵国邯郸这段时间,流言同样不少。
主要是说,现任赵王,收下上党,惹怒秦国,这才有如今的长平之战。
而且,还有流言说,廉颇对于现任赵王十分不满,认为现任赵王能力太差。
想要支持另立新君。
在邯郸城流言四起的同时,关于秦咸阳的流言,也很快便传播到了邯郸。
当听说秦人最惧怕马服君赵奢以后,不少赵人都开始回忆,多年前,赵奢一战大败秦军,斩杀秦军八万,可以说,是近百年来,秦国遭到过的最大损失。
要知道,在阏与之战之前,秦国虽然不是没有败过,可秦国基本都是小败,或者是山东六国多国组织联军击败的秦军。
像曲沃之战,齐楚联军十七万,对阵秦军八万,齐军还玩了换徽章,混入秦军这种手段,击败秦军,也未能斩杀秦军八万。
而阏与之战,赵国以一国之力,斩杀秦军八万,这个战绩,足够赵国人在面对其他五国的时候,可以大声说话。
只是,让赵国人可惜的是,赵奢已死。
不过,很快,便有人说,赵奢虽死,可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。
据说赵奢的这位儿子,同样十分了得,赵奢和其辩论战事,都不是赵括的对手。
可谓是虎父虎子。
于是,当得知赵奢有一位这样的儿子以后,众多赵国百姓和贵族官员,便开始出现一种声音。
那便是,应该让赵括领兵交战秦国。
这种声音,很快便传遍了邯郸,并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。
对于赵括,赵孝成王其实并不陌生。
首先,赵括是赵国宗室之人,和赵丹算是亲戚。
再者,赵括父亲,赵奢尚在的时候,赵丹可是经常前去拜访的。
赵括尽管年龄上比赵丹大一些,但是,两人算是同龄人。
相比于廉颇,赵丹和赵括更加有共同语言。
所以,赵丹自然对赵括不算陌生。
而如今,邯郸城内的种种声音,都在告诉赵丹,赵括是一位人才。
这让赵丹萌生了一个想法。
换将。
因为,和流言一起传到赵丹耳朵里的,还有在秦国的坐探,明确发回来的一个消息。
秦国正在征召更多的兵力,打算投入长平战场。
秦国准备扩大和赵国的战争规模。
如果赵国不希望长平之战输 那么,就只能和秦国一样,选择增兵了。
可根据坐探的消息,此次秦国增兵数十万,赵国想要维持长平战场的均势,那么,赵国便需要出动和秦国差不多的兵力。
但是,这意味着,南赵国地区的兵力基本上要抽调一空了。
将南赵国几乎所有的兵力,都交给廉颇,赵丹不放心啊。
所以,赵丹已经有换将的打算了,而人选便是赵括。
至于说,赵括没有上过战场这点,在赵丹看来,根本不是什么问题。
因为,没有上过战场,但是,其拥有极强实力的这种案例,不是没有出现过。
最典型的代表,便是写出了孙子兵法的孙武。
孙武在写了孙子兵法时,是没有上过战场的。
是的,你没有看错,这位号称兵家至圣,并写出了兵法十三篇的孙武,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军事奇才,在写出孙子兵法之前,一直都没有上过战场领兵。
可以说,孙武带领吴国军队,攻伐楚国,便是其在军事上的首秀。
结果呢?
孙武带着吴国几万军队,将当时带甲数十万,方圆数千里的绝对大国,楚国打的大败,不但击溃了几十万楚军,还占领了当时楚国的国都。
可以说,当时要不是秦国出兵协助楚国,外加吴王因为攻占楚国国都,而得意忘形,不听孙武的建议,指不定,楚国早在几百年前就亡国了。
所以,对于赵丹来说,没有实战经验,并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兵家至圣这个先例就摆在眼前。
以赵丹对赵括的了解,他认为,赵括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,或许,赵括便是赵国的孙武也说不定啊。
于是,赵丹决定亲自面见赵括。
赵丹准备,亲耳听听赵括对于长平之战的见解。

……
安逸看着丹河东岸的赵军营垒,终于知道,为什么秦军不进攻了。
实在是丹河东岸,太难打了。
丹河不是什么大问题,可是,赵军在韩王山,大粮山,圣佛山这些高山上面,建立了大量营垒。
依靠各山的险峻地形,这些营垒的进攻难度极大。
而在各山之间,赵军又立下了诸多营垒。
这些山下的营垒和山上的营垒互为犄角,相互掩护。
秦军攻山上的营垒,山下的营垒可以从侧翼攻击秦军。
秦军攻山下的营垒,赵军可以从山下冲下来攻击秦军。
至于说,同时对山上和山下的赵军营垒发动进攻。
秦国兵力不够。
因为,随着秦军在长平地区占据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,秦军可以投入一线作战的兵力反而越来越少。
因为 秦军需要防御,驻守的地方越来越多,补给线的长度也越来越长。
反观赵军,随着防御地区的减少,赵军的兵力密度增加了,而且,补给线也缩短了。
尽管说,补给线缩短不过几十里,可是,补给线哪怕减少一里,都是有好处的。
补给线少几十里,相当于运输粮食补给的队伍,可以节省两天的时间。
在这种情况下,秦国根本无法对赵军发动全面进攻。
如果一定要强攻的话,结果就是,秦军兵力不足,会被赵军集中优势兵力,打一波反推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